Kimi爆火,国产人工智能的光明与暗面

许多人应该会长长地舒一口气。终于,有一款国产人工智能产品出圈了。只要对科技有所了解的人,都已经深信不疑,人工智能将会重塑整个技术世界,彻底改变未来的明升格局。但在此之前,所有的人工智能产品,我们只能感慨,仰望和焦虑:因为它们都发生在海外。

Kimi智能助手来了。它是纯国产的,由人工智能明星公司月之暗面出产,背后是中国人工智能天才、未来之星杨植麟,据称是惟一可能叫板OpenAI的人。不像之前各种大模型自称已经超越ChatGPT或者Gemini,亲自测试或者使用Kimi的人就在你的身边,它是一款真实正在被许多人使用的国产人工智能产品。

我也是一个普通用户,也做了一些测试,个人的结论和体验是:它是可被日常使用的、合格的人工智能产品。

1

我自己的测试,是让Kimi阅读了自己的文章,以及让它总结一些书籍的要点。结果显示中规中矩,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偏差,对于文章的阅读足够详尽,上下文理解也比较准确,所呈现的结果客观理性,并无太多无关的枝蔓和刻意误读。

当然,我并不是一个深度用户,并且长文深读向来是写作者必须的功课,总结归纳功能对我们并无实质作用。网上有些用户的测试,对于非文字工作者可能有着更加实质的作用。

其中一种测试对于自媒体人来说确实算是一种福音。影视解析、书籍解析、文件解析是视频自媒体人的必要功课,但对于他们来说,通读原文数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,并没有加成效应。例如煌煌巨著《战争与和平》,通读一遍并且理解,起码要耗时一个月。而Kimi的瞬时总结,对于自媒体而言生产力要翻出无数倍。

有测试《红楼梦》的用户说,它能准确找到关于其中任何人物的细节,甚至可以模拟林黛玉的语气与之对话,这自然是大模型训练能够快速进行上下文理解,并且读懂其中写作风格的缘故。

对于财经用户来说,用Kimi来阅读冗长乏味的财报自然是一个巨大的助力,无论是一页纸的总结,还是其中某个元素的拆解,Kimi都能成为他们提高效率的利器。

使用数据是最有力的说明,据报道Kimi的日活用户已经超过100万人(60万在小程序,34万在网页端,5万人在APP端)。它的APP端下载量甚至一度挤到前五,超越微信,仅次于个税、抖音和夸克。浅尝辄止的人数,自然远远超过以上数字。

短期的用户快速增长,显然是国产人工智能产品是否符合用户真实期待的晴雨表。ChatGPT横空出世已有一年,国内的大模型产品在用户端情形均是乏善可陈,最大使用量的豆包不过1700万,而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执牛耳者百度的文心一言,迄今不过1200多万。

业者当然可以宣称自己的主流用户是to B端,但是人工智能产品终究需要进入千家万户,才能显示出它对于普通公众的真正意义。ChatGPT半年内自然增长用户超过一个亿,这是无论如何辩解,都无法被超越的事实。

资本市场对于Kimi的出现几乎以不可思议来形容,和它相关的所谓概念股都一跃千里。与之合作的华策影视应声大涨,有6只股票被称为Kimi概念股,在Kimi爆火的数日时间里,都冲上涨幅榜首。

长图文应用按说并非新鲜事,ChatGPT在初始就有这个功能,而专攻长图文的Claude3也是国际资本市场宠儿。Kimi几个月之前的产品是能够阅读20万字之内的产品,应者寥寥。但是此次产品瞬间出圈,恰恰是它一下子将能力提升十倍,到了能够阅读理解200万字内容的等级。在当下坚信大力出奇迹的人工智能圈子,这当然就成为市场焦点。并且,确实惟有200万字这样的大型规模,才对于实际使用者有了真实的意义。

在人工智能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,Kimi可谓寻找到了一条独特性的道路。当下人工智能热点,除了ChatGPT这种通用型之外,视频的领域几乎是白热化,Perplexity代表搜索的方向,而Suno出来之后,音乐应用也开始发力。Kimi发力长图文,可谓是人工智能垂直开发典范,深耕垂直领域,建立独特的GPT模式,的确可谓是高明之举

Kimi的身价当然水涨船高,今年2月,Kimi的母公司月之暗面完成B轮融资,金额超过10亿美元,投资者全是一线大厂,包括了阿里、美团、小红书和红杉中国,投后估值已至23亿美元,跻身最昂贵的初创公司之列。

2

但是Kimi真的是国产人工智能的曙光吗?

在我看来,Kimi真是一款特别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工智能应用,本质上说来,它和我们从中学以来就已经形成了下意识动作的习惯一般无二:归纳中心思想

在我的测试之中,Kimi真是宛如一位勤勉的中学老师,一五一十列明文章与书籍中的要点与核心,并且试图总结出它的贡献和意义。

有人在朋友圈中说,这个应用对于大量需要写总结和要点的人员来说,这是一个重大的助益。我猜想对于写作论文的研究生博士生来说,恐怕也是一大福音。需要阅读冗长与乏味的学术论文的他们来说,Kimi能够节省时间阅读大量材料,并且最终产出,也不会再有抄袭之虞。

只是这样的功能,对于创新与发现而言,并无助益。

更深一步的探讨是:Kimi远还说不上是生成式人工智能。ChatGPT给我们的深度震撼在于,它能够深刻地理解文本或用户问题的涵义,从而形成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。

对的,对话。对话的意义并不在于单向式地给予使用者一个既定的答案或总结,而是与使用者之间形成一种智力的交互。所谓生成式的本质涵义,在于理解规律,理解内在与理解提问者。

单向式输出仅仅是人工智能对于文本的理解本身而已,它并不具有自主式的理解能力。当你问及意义的时候,Kimi所能给你的,不过是一个通用的,语文老师式的输出,它并不涉及创新,也并不涉及逻辑,也并非生成式的推理。

ChatGPT和与之相关的Sora,对于整个技术界的震撼之处,就在于它们所进行的“理解”,是寻找文本背后的涵义,智慧,是语言本身的逻辑规律,甚或是物理世界运行规律。

这恐怕才是Kimi本身最大的软肋。它在中国本土领域中具有现实性的应用场景,但是它对于中文语言本身,对于中国独特文化本身的意义理解,还一无所知。

无论是通用大模型,还是垂直大模型,其与传统人工智能与搜索的重大差异,恰恰在于“生成式“,大力出奇迹的奇迹本身,就在于人工智能在大量数据的训练之后,量变产生质变,发生了惊险一跃,跳过了语言与文字的表面意思,到达了语言或文字的深层人类思考结构或规律,从而使机器产生了能够进行自我”思考“(无论是否具有独立意志)的能力。停留在文本或语言本身的字面意思上,自然和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相差甚远。

至于众多人质疑的商业化问题,我反而觉得并非关切的重点。OpenAI也好,市值超过了三万亿的微软也好,谷歌也好,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赢利模式。现在讨论商业模式未免为时过早,这就好像瓦尔特发明了蒸汽机之后,人们问它有什么用一样,市场在未来的日子里自然会给出答案。

3

作为大模型垂直开发的一个典范,甚或是当下国产人工智能产品的惟一典范,Kimi所引发的关注,自然有着非凡的意义。人工智能真正地爆发出应用层的意义迄今,也不过才一年多一点的时间,Kimi的确让人看见了国产人工智能的希望。

但是它的确也不过是人工智能普遍饥渴症的一次总爆发而已。站在人工智能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爆炸起点,资本市场、明升层面、研发力量的总体焦虑症肉眼可见,因此Kimi不过是中国人工智能炎夏之际一瓶解渴的冰水,无论它本身的实际意义有多大。

处在极早期的全球人工智能竞争,其实还只是停留在基础设施竞争之上,还远远不到商业层面。而当下竞争发生的重要领域,几乎都与基础建设相关。

当下全球的焦点,首要是制约所有发展的前提,GPU没有GPU,就没有算力,就没有底层,就没有训练,而它几乎被英伟达一家垄断。不管是AMD也好,谷歌的TPU也好,以及现在正在初创层面的许多公司而言,打破英伟达的垄断的探索正在如火如荼。这对于中国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。

其次是大力出奇迹的人工智能理论框架Transformer。包括OpenAI政变中失败的Ilya等架构师现在的梦想,就是打破Transformer,重新寻找新的理论方向。因为动辄以数百亿数千亿为起点的数据运算,以及其所要求的巨量的能源需求,是巨大的浪费,只有寻找更加有效的理论框架,才能是当前的人工智能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可能,否则可能在AGI(通用人工智能)被广泛使用之前,地球的能源就已经被消耗殆尽。

其后是推理能力。作为人工智能三大基石(算力、数据和算法)的基底,训练的目的是建立有效的算法,算法才是应用的终极目标。而Kimi的算法,对于我这样一个门外汉而言,实用而不惊艳,并非生成式人工智能所能提供的对话功效。

因而,Kimi的爆火未免也带来了一丝隐忧。诸多大厂,包括数百个已经在那里的大模型,接下来恐怕会一窝蜂冲向长图文GPT。尽管它的确有一些与众不同,但远远谈不上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竞争,更加与上述所提到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无关,它不过又会演变成一场资本市场争夺眼球的明升游戏,但是真正需要竞争的领域,却还依旧虚悬在那里。

并且,残酷的事实是,Kimi已经在使用营销手段推广应用。有报道已经披露,Kimi每获得一位新客,就需要付出12-13元人民币的代价,而现在差不多每天都要烧掉20万元用于推广。这不是人工智能依靠产品说话的逻辑,而依然是商业化应用烧钱换客户的逻辑。

Kimi的问世与火爆,的确点燃了一把希望之火,让焦虑与饥渴的国人和市场看见了一线光明。但暗面却依旧庞大,从基础设施到视频领域到音乐领域,以及真正涉及根本的芯片和算法,迄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消息传出。

创新从来就不是靠一次意外的耀眼闪烁来达成。中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,以及其本质的芯片和算法,恐怕才是真正触及其灵魂的中心思想所在。

欢迎加入明升手机版(中国)微信群,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(微信扫码添加明升手机版(中国)小助手)。